首页 资讯 正文

“拐杖村医”张春平

体育正文 75 0

“拐杖村医”张春平

“拐杖村医”张春平

清晨,薄雾尚未完全散去,在通往腾冲市明光镇中塘村(cūn)卫生所的路上,家住凤凰村的村民李金苍,怀里抱着小孙子,匆匆地往前赶路(gǎnlù)。 “娃娃嗓子疼得直哭,我们就(jiù)认张医生的药方。”李金苍口中的张医生,就是被当地(dāngdì)村民称为“拐杖村医”的张春平。 1972年,不到(búdào)1岁的张春平(zhāngchūnpíng)不幸患了脊髓灰质炎,从此双腿落下了残疾。1997年,他通过(tōngguò)乡镇卫生院的考核,成了一名真正的村医。 “别人抬脚就到的路,我得花上几倍时间。”摸着那根被双手磨得(módé)光滑的拐杖,张春平说,崎岖的山路(shānlù),成(chéng)了考验他当村医的第一道难题。 今年53岁的张春平,一直在中塘村(tángcūn)卫生所工作。28年来,他坚持用一副五节木头、六个螺帽和三根螺钉组成的拐杖(guǎizhàng),守护着中塘村及周边村寨6000多名乡亲(xiāngqīn)的健康。 为了保证乡亲们的疫苗(yìmiáo)不在路途中受影响,张春平(zhāngchūnpíng)还自掏腰包,买来一台小冰箱,解决了疫苗安全存放的问题。拖(tuō)着不便的腿,张春平挨家挨户登记接种,崎岖的山路上,那个(nàgè)拄着拐杖、背着药箱的身影,成了乡亲们最安心的风景。 1999年雨季,红塘坝80岁的(de)李大妈突发中风瘫痪。消息传来,张春平毫不犹豫挎上药箱(yàoxiāng),撑着拐杖踏入了泥泞的山路。一次出诊,足足花了3个小时。接下来(jiēxiàlái),在(zài)两个多月的复诊中,李大妈的病情一次比一次好转。 有人问(wèn)张春平,山路难走,你腿又不方便,少(shǎo)复诊一次(yīcì)应该也不影响。张春平说:“病情每天都不一样,我不能因为自己耽误了病情。”听到这话,乡亲们都对张春平竖起了大拇指。 2003年,在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改革面前(miànqián),张春平被推举为中塘村卫生所所长。当时,村卫生所四处漏风的木屋,捉襟见肘(zhuōjīnjiànzhǒu)的经费,一时间成了压在他肩上的大山(dàshān)。 “干!咱们自己干!”张春平把其他7位村医召集起来(qǐlái),计划每人捐出1.5万元(wànyuán),新建村卫生所。张春平带头将家中的(de)两匹马卖掉,筹款1.5万元。8位村医砸锅卖铁,克服重重困难,用半年时间(shíjiān)建起了崭新的卫生所。 啃下硬骨头,更要提升服务水平。张春平(zhāngchūnpíng)在全镇首创24小时值班制,让乡亲们夜里生病不再心慌;小食堂飘出的(de)饭菜香味,解决(jiějué)了村医吃饭的后顾之忧;每月一次的工作总结会,成了大家研讨病例、碰撞智慧的“乡村论坛(lùntán)”。在张春平的“传帮带”下,一批年轻(niánqīng)医生迅速成长起来。 如今,村卫生所墙内新栽的银杏与蔷薇正吐露芬芳,而“香味”早已飘出中塘村。邻村患者纷至沓来,儿童接种率常年(chángnián)稳定(wěndìng)在100%,曾经(céngjīng)肆虐山乡的脊髓灰质炎,辖区内已不再发生。 村(cūn)民们常说,那根磨得发亮的拐杖,支撑的不仅是(shì)张春平自己,更是乡亲们实现“小病不出村”的健康屏障。 如今,卫生所早已步入正轨,张春平(zhāngchūnpíng)的(de)习惯却从未改变(gǎibiàn)——清晨七点开门,只因为马路对面明德完小的孩子们上学早。张春平说:“卫生所不能没人,医生得是群众健康的守护者。” 二十多年过去了(le),被张春平翻破了角的医书堆成了小山。他相继(xiāngjì)考取了执业中药师、执业中医师证书等,如今又向着主治医师资格冲刺。 在张春平的(de)办公室抽屉里,从镇级先进到“云南省优秀乡村医生(yīshēng)”的荣誉证书(róngyùzhèngshū)悄然垒起。但在张春平心中,最珍贵的财富,是村卫生所8位医生完成的家庭医生签约,以及按季度更新的慢性病随访册。 “作为一名医生,要对得起身上的白大褂。”诊室(zhěnshì)桌上的白纸上,张春平手写的“大医精诚”四个大字,墨迹如新,透着坚毅的力量(lìliàng)。 村卫生所的窗外,孩子们奔跑的笑声掠过新栽的桂花树,当年那条需要耗费3小时(xiǎoshí)绕行的深沟之上,早已飞跨起一座(yīzuò)坚固的石桥,通往更远(gèngyuǎn)的地方。 云南日报-云新闻记者:李建国(lǐjiànguó)
“拐杖村医”张春平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